一、分离度
两个组分怎样才算达到分离?首先是两组分的色谱峰之间的距离必须相差足够大,若两峰间仅有一定距离,而每一个峰却很宽,致使彼此重叠,则两组分仍无法分离;第二是峰必须窄。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时,两组分才能分离。
图2-4 色谱分离的两种情况 |
R=
R值越大,就意味着相邻两组分分离得越好。因此,分离度是柱效能、选择性影响因素的总和,故可用其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。
从理论上可以证明,若峰形对称且满足于正态分布,则当R=1时,分离程度可达98%;当R=1.5时,分离程度可达99.7%因而可用R=1.5来作为相邻两峰已分开的标志。
当两组分的色谱峰分离较差,峰底宽度难于测量时,可用半峰宽代替峰底宽度,并用下式表示分离度: R’=
二、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
R=1/4 ·( )·( )
n=( )2·n有效
R=1/4 ·( )
由分离度基本方程式可看出:
(1)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(柱效因子) 分离度与n的平方根成正比。
(2)分离度与容量比的关系(容量因子), k >10时,k/(k+1)的改变不大,对R的改进不明显,反而使分析时间在为延长。因此k 值的佳范围是1< k <10,在此范围内,既可得到大的R值,亦可使分析时间在不至于过长。使峰的扩展不会太严重对检测发生影响。
表2-2 k值对k/(k+1)的影响
k 0.5 1.0 3.0 5.0 8.0 10 30 50 k/(k+1) 0.33 0.50 0.75 0.83 0.89 0.91 0.97 0.98 |
(3)分离度与柱选择性的关系(选择因子),α越大,柱选择性越好,分离效果越好。分离度从1.0增加至1.5,对应于各α值所需的有效理论塔板数大致增加一倍。
分离度、柱效和选择性参数之间的为:
L=16R2( )2·H有效
表3-3 在给定值下,获得所需分离度对柱有效理论塔板数的要求
a | n有效 | |
R=1.0 | R=1.5 | |
1.00 1.005 1.01 1.02 1.05 1.07 1.10 1.15 1.25 1.50 2.0 | ∞ 650000 163000 42000 7100 3700 1900 940 400 140 65 | ∞ 1450000 367000 94000 16000 8400 4400 2100 900 320 145 |
三、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
1.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
对一定的色谱柱和试样,有一个佳的载气流速,此时柱效高,根据下式
H=A+B/u+CU
图2-5 塔板高度与载气线的关系 |
=-+C=0
u佳=
将式(14-28)代入式(14-17)得:
H小=A+2
当流速较小时,分子扩散(B项)就成为色谱峰扩张的主要因素,此时应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(N2,Ar ),使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小 的扩散系数。而当流速较大时,传质项(C项)为控制因素,宜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(H2,He ),此时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,可减小气相传质阻力,提高柱效。
2.柱温的选择
柱温直接影响分离效能和分析速度。首先要考虑到每种固定液都有一定的使用温度。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高使用温度,否则固定液挥发流失。
3.固定液的性质和用量
固定液对分离是起决定作用的。一般来说,担体的表面积越大,固定液用量可以越高,允许的进样量也就越多。为了改善液相传质,应使液膜薄一些。固定液液膜薄,柱效能提高,并可缩短分析时间。 固定液的配比一般用5:100到25:100,也有低于5:100的。不同的担体为要达到较高的柱效能,其固定液的配比往往是不同的。一般来说,担体的表面积越大,固定液的含量可以越高。
4.担体的性质和粒度
要求担体的表面积大,表面孔径分布均匀。这样,固定液涂在担体表面上成为均匀的薄膜,液相传质就快,柱效就可提高。担体粒度均匀、细小,也有利于柱效提高。但粒度过小,柱压降增大,对操作不利。
5.进样时间和进样量
进样必须快,一般在一秒钟之内。进样时间过长,会增大峰宽,峰变形。进样量一般液体0.1-5微升,气体0.1-10毫升,进样太多,会使几个峰叠加,分离不好。
6.气化温度
在试样不分解的情况下,适当提高气化温度对分离及定量有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