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
返回

高纯气体分析过程中的“禁忌”指南

点击次数:10    更新时间:2025-09-16

   在高纯气体分析领域,哪怕微小的误差或操作不当,都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失准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掌握分析过程中的“禁忌”,是保障分析质量与人员安全的关键。以下从四个核心环节,梳理高纯气体分析必须规避的行为。
 
  一、样品采集:忌“污染隐患”
 
  样品采集是高纯气体分析的关键环节,最忌忽视污染风险。首先,忌使用非专用采样容器,普通金属或塑料容器可能释放杂质气体,如普通钢瓶内壁的氧化层会污染高纯氮气、氩气,需选用经抛光处理的不锈钢采样瓶或石英容器。其次,忌采样前不充分置换,采样管路和容器内残留的空气或前次样品,会直接影响分析结果,需通过至少3次以上的样品气体置换,确保管路内杂质含量低于分析检出限。此外,忌采样时流速失控,过快的采样流速可能导致气体中易吸附组分在管路内壁富集,过慢则可能引入环境空气倒灌,需严格按照仪器要求控制流速在50-100mL/min。
 

 

  二、仪器操作:忌“随意对待”
 
  分析仪器是高纯气体检测的核心设备,操作过程中的“随意性”是大忌。一方面,忌开机前不检查状态,需提前确认气相色谱仪、质谱仪等设备的载气纯度(如载气需达到99.9999%以上)、检测器灵敏度及管路密封性,若载气纯度不足,会导致基线漂移,影响微量杂质检出。另一方面,忌违规调整参数,分析过程中随意更改柱温、检测器温度或流量等参数,会破坏分析方法的稳定性,导致数据重复性差。同时,忌仪器使用后不及时维护,每次分析结束后,需用高纯载气吹扫管路30分钟以上,避免残留样品污染色谱柱,延长仪器使用寿命。
 
  三、环境控制:忌“忽视干扰”
 
  分析环境的干扰因素,易被忽视却对结果影响显著,需警惕三大禁忌。其一,忌环境温湿度波动过大,温度变化会导致采样管路内气体体积膨胀,湿度超标则可能使气体中水分凝结,影响检测精度,需将实验室温湿度控制在20-25℃、40%-60%。其二,忌环境中存在挥发性杂质,实验室附近若有溶剂挥发、燃气泄漏等情况,杂质气体可能通过通风系统进入分析区域,污染样品或仪器,需定期检测实验室空气质量。其三,忌人员频繁进出,人员走动会带动空气流动,增加灰尘和微生物污染风险,分析期间应尽量减少人员进出,必要时佩戴洁净手套和口罩。
 
  四、数据处理:忌“主观偏差”
 
  数据处理环节的“主观随意性”,会让前期严谨的分析工作前功尽弃。首先,忌忽略空白试验,未进行空白试验会无法排除试剂、仪器自身带来的误差,需每次分析前做空白对照,确保空白值低于方法检出限。其次,忌随意舍弃数据,当出现异常数据时,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删除,需先检查仪器状态、采样过程是否存在问题,若确认无操作失误,应通过多次平行测定验证数据可靠性。最后,忌不进行不确定度评估,高纯气体分析结果需附带不确定度,才能体现数据的可信度,忽略不确定度评估会导致数据缺乏科学依据,无法满足行业标准要求。